手机版

当前位置: 首页 > 生活常识 >

阿根廷别为我哭泣:从“发达国家”跌落的真相究竟是什么?

432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4-03-09 17:59:26    

随着阿根廷国家队在世界杯夺冠,关于阿根廷本国发展的讨论又一次浮现在社交网络中。这是一个老生常谈的话题,也有很多“老生常谈”的误区。本文要反驳两个社交网络中两个约定俗成的偏见:

第一,阿根廷是世界上唯一一个从发达国家变成发展中国家的经济体;第二,阿根廷衰落的根源,在于左翼政府滥发福利,导致拖垮了经济。

第一个好解释,关于阿根廷是否为发达国家,要看发达国家怎么定义了。阿根廷确实曾经凭借着原料产地、农产品出口,以及两次世界大战期间的机遇,从收入水平上来看确实达到了“发达国家的水准”;但是阿根廷从未建立起自己独立的工业体系,没有高精尖制造业,本国经济高度依赖于西方发达国家。

你非说这时候的阿根廷是“发达国家”也不是不行,但是它顶多就是个农业版本的中东石油国,收入高但经济畸形,也没见多少人说中东那些土财主属于发达国家。

第二个就是本文要展开论述的观点:阿根廷经济崩溃的根源,表面在于没有走出一条独立自主的发展道路,而根源在于英美等发达国家,通过廉价工业品倾销、货币外汇政策的制裁,一次又一次地扼杀了阿根廷独立自主发展国民工业的机会。最终通过扶持右翼势力,制造国内动乱,推行新自由主义经济政策,让阿根廷独立自主的发展彻底化为了泡影,只能沦为被美国一茬又一茬收割的韭菜田。

至于什么“左翼政府发福利”导致经济崩溃,则是新自由主义控制的专家学者媒体们的经典“PUA”言论:你们又不肯做美帝的人肉电池,又不肯去死,我们也很为难啊。

穷人的命也是命,给穷人发福利基本不可能发到经济崩溃的地步,反而在健康的经济体中还可以刺激一波消费、抵御生产过剩。阿根廷经济崩溃的根源,在于其先天不足、后天畸形的经济模式,而根源就是那一句话:“离美国太近,离天堂太远”。

我给大家简单捋一下阿根廷经济发展的关键节点:第一,在两次世界大战期间,通过出口原材料和农产品,积累起了相当多的财富,达到了发达国家收入水准,这时候要准备进行工业化,建立起独立自主的国民经济体系了。

第二,以美国英国为首的西方发达国家不愿丧失阿根廷这个鲜美可口的原料产地和商品倾销地,千方百计阻挠阿根廷经济独立与发展,利用其优势地位与阿根廷签订了众多经济不平等条约如《伊迪-米兰达协定》等,阿根廷逐渐丧失了最重要的货币与汇率主权。

第三,丧失了外汇主权的阿根廷,就是被美国一茬一茬收割的肉鸡,左翼政府没能成功建立起独立自主的经济体系,只能靠发福利来挽回民意,所以发福利是一个果而不是因。真要说有“锅”,那没干过美帝就是最大的“锅”。

第四,左翼政府被美国阴谋推翻后,军政府又更菜,最终阿根廷在新自由主义的道路上一路狂奔:把优质国企和国有资源,廉价卖给国际资本;进一步丧失货币和外汇主权,被美国恣意收割;彻底放弃工业道路,甘心成为美帝全球化经济体系中最低级的生产环节。

二战结束后,阿根廷通过战时贸易积累了相当一大笔财富,这本应是国民经济腾飞的根基,然而美国不想阿根廷走独立自主的发展道路,于是公然干涉阿根廷内政。1946年美国政府在阿根廷总统选举前发表了备忘录:《美洲各共和国关于阿根廷局势的协商意见》(也称《蓝皮书》),公然干涉阿根廷总统选举。然而美国的干涉失败了,阿根廷左翼民族主义者胡安·庇隆成功当选总统。

庇隆又译为贝隆,这个还有些麻烦,因为学界有一个专有名词叫做“庇隆主义”,指既不走社会主义、又不走资本主义,选择两家之长走独立自主的民族主义发展路线。然而比庇隆这个名字名气更大的是贝隆夫人,著名的《阿根廷别为我哭泣》就是出自贝隆夫人的故事,所以这两个译名就矛盾了,大家知道这是一回事就好。

美帝干预阿根廷选举虽然失败了,然而贼心不死,依然想尽一切办法干涉阿根廷内政:第一,扶持国内右翼反对派,即亲美买办势力;第二,向阿根廷低价倾销工业产品,打击方兴未艾的工业;第三,从意识形态上指责阿根廷是“狂热的民族主义”,而亲美买办势力的路线是“合理的工业化”——这是美国专门处理拉美事务的副国务卿布莱敦(Spruille Braden)提出来的。而杜鲁门总统则更是图穷匕见,直接在对国会的国情咨文中明说:“美国对美洲国家的政策必须以防范共产主义为出发点。”

第四,这是关键的杀招,利用阿根廷对美国经济的依赖,被按着头签了一系列不平等条约,让阿根廷逐渐丧失货币与汇率的主权。具有代表性的是《伊迪-米兰达协定》以及“沃尔克冲击”,直接让阿根廷陷入外债危机,经济停滞,直至国家破产。

简单说一下这两个事件,大家就能明白拉美新兴国家发展有多少阻碍了。伊迪-米兰达协定》是在美国干涉下,按着头让阿根廷与英国签署的经济不平等条约。条约比较复杂,简单来说这就是一个双向兑换协定,比如阿根廷向英国提供农产品和原材料,英国通过为阿根廷建设铁路来偿还购买农产品的欠款。

然而条约中汇率的主动权是在英国一方,英国为了限制阿根廷发展,先是试图操纵比索贬值(这样自己还的钱就少了),而后直接耍流氓宣布暂停英镑兑换——这时候英国还去欠着阿根廷15亿英镑没有偿还呢,瞬间就导致阿根廷财政困难。

最终在英美共同掐脖子之下,阿根廷不得不接受了时任美国国务卿马歇尔提出的计划:西方国家进口阿根廷的农产品来缓解财政危机,然而要接受低关税在本国倾销西方工业品的代价。最关键的是,英国佬欠的那些钱不是用造铁路抵债了,而是用廉价工业品抵债,这样从建设变成了消费,阿根廷脆弱的工业基础更受打击。

“沃尔克冲击”是什么呢?美国主导下阿根廷政府借了大量的美国贷款,这就跟当年大清末年列强争相给大清放贷一样,还没还得整得头破血流抢夺这个放贷的资格——因为利息大大滴。结果阿根廷借了大量的美贷,并签订了很耻辱的不平等条约——浮动利率,利率跟着美国水平走。时任美联储主席保罗·沃尔克提升利率,短时间内增长了接近15%,阿根廷的还贷利率也要跟着一起上升,短时间内现金流压力陡增,直至破产的边缘。

与阿根廷一起被美国提升利率收割的国家,还包括墨西哥、哥伦比亚、秘鲁等一系列受害者,这就是著名的“沃尔克冲击”。美联储加息,又能完成美元回流的周期律,又能从发展中国家收割一大波利息,又能继续打压新兴国家经济,让他们继续做美国的人肉电池,简直是三赢的局面——美国赢三次。

在详细分析阿根廷经济发展这四个阶段之前,先放几张神图镇楼,这些就是阿根廷的左翼道统。一张是阿根廷总统费尔南德斯参观毛主席纪念堂的照片。

一张是伟大的共产主义战士切格瓦拉,出生于阿根廷罗萨里奥。

一张是阿根廷本地左翼组织在G20峰会期间,打起了毛主义的旗帜,来反对帝国主义对全球的掠夺。

一张是马拉多纳和他的偶像卡斯特罗。

庇隆政府执政之初,模仿苏联的五年计划发展经济,也确实取得了不小的成就,1945年至1949年,阿根廷年均经济增长率6%,工业产量上升了25%,就业水平提高了13%,国民收入水平增长了22%。

不过我们就可以看出来一定的问题,经济增长了6%,国民收入增长了22%,确实发的福利有点多,因为钱不会从天上掉下来,是需要从别的领域补贴来的,阿根廷就是用发达的农业出口,来支持工业积累和国民福利的。然而阿根廷是从一个殖民国家演变而来的,掌控农业的都是旧勋贵,这些人自然不愿意出让自己的利益,于是旧勋贵掌控的军队和美国人扶持的买办势力一拍即合,成为了彼时阿根廷的最主要反对派。

庇隆主义提出了三条基本准则:“政治主权”、“经济独立”、“社会正义”,每一条都为美国所不喜。所以庇隆政府就算明确宣称自己“不走社会主义道路”“不会倒向苏联”,但是美国依然不会放过他。基辛格曾经说得很直白:美国对智利军政府、阿根廷军政府的支持,在很大程度上是出于在拉美地区反对共产主义和左派政治运动的的需要,为了防止他们的“颠覆”和“渗透”,因为防共反共在美国就是天经地义的事情,是超然的“正义”,所以他们从不需要遮遮掩掩,反而是在美国国内获取支持的政治资本。

所以国内的小布尔乔亚们总是嚷嚷着“不要意识形态为先”,然而我们看到了最喜欢搞“意识形态为先”的就是美帝国主义。别说走社会主义道路了,只要不做美帝的人肉电池人家就不满意,尤其是拉美这个地方,被美帝视作不可侵犯的后花园,不允许有独立意志的国家出现——不做狗,就是死。

为了限制阿根廷的发展,美国一边扶持旧勋贵、买办势力和军政府,一方面低价倾销工业产品,定点打击阿根廷初生的脆弱工业。为了反制美国对阿根廷的廉价工业品倾销,庇隆政府试图通过提高关税来保护脆弱的本土工业,然而二战后自由贸易成为世界的主流,阿根廷提高关税的手段被立刻扣上了“倒行逆施”的帽子,各主要发达国家纷纷对阿根廷进行关税反制,结果引以为支柱的农产品反而丧失了竞争力。

而美国在一旁乐开了花,因为阿根廷最主要农产品牛肉、谷物的最佳替代国,就是美国自己,你加税那你农产品就卖不出去,你不加税自己独立工业体系就建立不起来。这就是实力的天然差距,美国不管怎么操作都是win两次,小国家稍有不慎就是满盘皆输。

庇隆政府没有办法把阿根廷带出经济泥潭,随后阿根廷进入了军政府时期,然后军政府也没能力发展经济,更加依附于美国,于是人民又把庇隆请了回来,然后军政府又在美国的支持下发动政变……就这样左右横跳、反反复复阿根廷耽误了二十年左右的宝贵发展时光。

1974年庇隆去世,随后他的继任者被军政府推翻。军政府的阶级基础属于旧勋贵,跟西方多多少少还有点利益冲突,比如在国际市场上与美国的农产品竞争。军政府的基本盘属于保守的民族主义者,面对非常糟糕的经济形势,为了重塑合法性、加强民族凝聚力,发动了马岛战争。结果偷鸡不成蚀把米,合法性和凝聚力彻底没了,最终军政府倒台,彻底倒向美国的新自由主义政府上台。

左翼和法西斯拼个你死我活,最后自由派笑嘻嘻地在一旁摘桃子,这种戏码实在是屡见不鲜了。

马岛战争后,阿根廷新自由主义政府——梅内姆政府上台,进行了一系列新自由主义改革:第一,大规模的国企私有化、资本市场自由化、贸易自由化、财政紧缩化、公共开支收缩化。

第二,加入了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和世界银行,进一步丧失了货币和汇率主权,国内货币财政政策高度服从于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美国政府的命令。

第三,建立了所谓的“货币局”——这一听命于美国的买办机构,类似于大清朝的总理衙门+海关总署,让阿根廷彻底丧失了独立自主的经济政策,阿根廷比索从此完全依附于美元,彻底丧失了汇率自由,成为了美元的附属货币。

第四,一系列配套的新自由主义政策:中央银行不得弥补政府财政赤字;经常账户和资本账户实施自由兑换;进一步降低关税,彻底丧失了对本国脆弱工业的保护作用;降低税收,尤其是降低针对富人阶层外国资本的税收。

第五,大量任用芝加哥大学出身的经济学毕业生担任主要部门领导岗位,从大脑到身体统一意识形态,全面推行新自由主义。

在梅内姆政府上台不到一年的时间里,阿根廷就卖掉了电视台、石油化工、铁路、电话、商业航空、冶金、发电和配电、自来水、天然气、地铁、邮政、保险和所有的工业制造业企业……国有资产被一扫而空。而廉价收购这些国有资产,就是以IMF、世界银行、华尔街资本为代表的国际资本。

这其中最严重的是金融主权的丧失,短短一年的时间,阿根廷银行外资占有率就达到了惊人的67%——国有资产基本退出了银行业,被三分之二的国外资本和三分之一的本国买办所瓜分。那么金融主权丧失造成了怎样严重的后果呢,我们来看一看华尔街跨国资本和IMF收割发展中国家的标准操作流程——

第一,宣布阿根廷的资产非常劣质,经济非常不堪,IMF和世界银行是来“扶贫”“做慈善”的,所以用极其低廉的价格收割了很多优质的国有资产,并给了阿根廷大量名义上的“低息贷款”。然而贷款的前提条件,就是禁止阿根廷政府和中央银行为国有企业提供贷款或其他资金支持,理由是“不能在劣质领域浪费钱”,这就基本上搞死了国有企业,让他们只能贱卖给国际资本。

我在《很多人对于90年代的评价,都加了一层失真的“美化滤镜”》这篇文章中讲解过,我们90年代贱卖国企的套路如出一辙:当年西西河有位上古大神忙总,据传他是某省负责国企工作的相关干部,某省贱卖国有资源,请来了国际知名投行估值,忙总一个人一盒粉笔一张黑板,中门对狙国际投行几十人精英团队,算了几天几夜,算出来被卖国企的估值缩水上百倍,挽救了大量国有资产。但也为此,惹到了那位坚定卖国企的大领导不满,大好仕途没有了。

第二,通过提升利率,强迫发展中国家多付巨额的利息,最典型的例子就是上文中的“沃尔克冲击”,这里就不再赘述。

第三,当进一步搞垮阿根廷经济后,国际资本的韭菜收割得差不多了,于是准备外逃。这是美国布什政府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宣布阿根廷陷入了“债务危机”,国际各大评级机构降低阿根廷的主权信用评级,打响了资本外逃的发令枪,因为阿根廷银行业基本都被国际资本所控制,所以阿根廷政府压根无力阻止资本外逃。

第四,阿根廷丧失了汇率主权,美元可以强行阿根廷比索贬值或升值来配合资本入场收割与外逃的节奏,阿根廷政府无能为力。

第五,更骚的操作来了,阿根廷银行业直接冻结老百姓的美元账户——很多老百姓是在阿根廷比索贬值之前兑换的美元,然后银行冻结账户后不许老百姓取钱,再等比索大幅度贬值之后,强行按照最初兑换的汇率把比索退给老百姓,这时候比索就跟一张废纸没什么区别了。这就是赤裸裸的抢劫行为,阿根廷老百姓的财富就这样被国际资本卷走了。

阿根廷真正爆发万劫不复的经济危机,是00-01年的比索崩盘、债务危机、外资出逃,从此就陷入恶性循环,再也没有站起来过。左翼庇隆政府发福利,那是在50年代的时候,所以这是要多流氓的话语权,要让50年前的左翼政策为21世纪初的经济大崩盘买单啊?

毛主席说得好啊:我们大家要多读些书,免得受知识分子的骗。现在中文互联网上一提阿根廷就是发福利发崩了,这种不光杀人还要诛心的洗脑术,实在是太多了。

网站内容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立即删除!
Copyright © 鸾百科 琼ICP备2023010660号-6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