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当前位置: 首页 > 历史百科 >

《兰亭集序》的由来

227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4-01-01 10:38:35    

公元353年,农历三月初三日,会稽郡山阴县郊外,一群文人雅士走在林间小路上。只见个个宽袍大袖,举手投足温文尔雅,言谈举止彬彬有礼。

其中一人,四十出头,既庄重严肃、又潇洒飘逸,他就是会稽郡首脑――王羲之。和他同行的一群人,都是东晋时期的风流名士。

流觞曲水

汉魏以来,每逢三月初三,文人雅士都会寻觅一个风景秀美的所在,或谈诗论画,或切磋学问,或吟风弄月,或畅舒情怀,称做“雅集”。

著名的“竹林七贤”就经常在竹林之中进行“雅集”。

此时,就是王羲之招集四十一位名士,到山阴县郊外的“兰亭”举行的聚会。

距“兰亭”不远处,有一条小溪。王羲之的随从摘了一片大荷叶,然后把盛满酒的木制酒杯放在荷叶上,引导众人做一个叫“流觞曲水”的游戏。就是大家坐在小溪两边,在上游放置托有酒杯的荷叶,荷叶顺流而下,停在谁的面前,谁就得现场作诗。作得出来,吟酒一杯;作不出来,罚酒三杯。

当时流行的是四言诗和五言诗。

才思敏捷者,已是胸有成竹;稍逊者,则在搜肠刮肚地雕琢词句。

荷叶顺流而下,首先漂到了王羲之面前。

只见王羲之不慌不忙地接杯在手,微笑道:“诗如潜龙,无酒不欢。我就先饮此杯,以助诗兴。”说罢,一饮而尽,接着大声吟道:“代谢鳞次,忽焉以周。欣此暮春,和气载柔。咏彼舞雩,异世同流。乃携齐契,散怀一丘。

这首诗就像一篇开场白,让人感觉值此良辰美景之际,如果不能敝开心怀,咏而赋诗,实在是糟蹋美景。

吟罢,众人一致喝彩。

接着又吟一首五言诗,在一片喝彩声中,才把酒杯放回荷叶上,游戏继续进行。

一时之间,大家一杯酒、一首诗,欢声笑语,好不热闹。大多是舌绽莲花,不时有佳句妙语流出,搏得掌声阵阵。也有现场未能作出诗者,甘愿罚酒三杯。

不知不觉,日已近午,众名士都已有了醉意,纷纷走进“兰亭”,以事小息。

统计所作诗歌,计有三十七首。

有人提议:“诗文乃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今日雅集,得诗不少,不乏佳作妙句,当将这些诗文结集成册,以传后世。”众人齐赞“甚好!”

“那我们的诗集该以何为名呢?”

只见王義之手捻胡须道:“不如因地而名,就叫《兰亭集》如何?”

“此名甚好!人有冠冕之美,雁有领衔之歌,此集若有君子为之作序,方称完美。”

大家遂一致推举文彩风流的王羲之为之作序。

王羲之也不推辞,当即铺开茧纸,手握毛笔,准备书写。却又犹豫起来:这篇序言,既为自己所写,也为大家而作,既得勾勒出今日聚会的盛况,还要在有限的言辞里流露悠长的韵味。

游目四顾,但见崇山峻岭,茂林修竹,潺潺流水,如同玉带;仰望苍穹,一碧如洗。

刹那间,略有几分醉意的王羲之,如有神助,饱蘸墨汁,落笔如神:

永和九年,岁在癸丑,暮春之初,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修禊事也。群贤毕至,少长咸集。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激湍,映带左右,引以为流觞曲水,列坐其次。虽无丝竹管弦之盛,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是日也,天朗气清,惠风和畅。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所以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信可乐也。

(冯承素摹版)

开篇写了集会的时间、地点、事由和人物,由环境而出,继而描述游人的心境,抒发集会的心情。

看看天色渐晚,集会就要散场,心中不舍。此刻少长云集,下次又该是何时?即使能有下次,届时又能有几人相聚?

念及人生苦短,想到生死无常,不由心情转悲:

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或取诸怀抱,悟言一室之内;或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虽趣舍万殊,静躁不同,当其欣于所遇,暂得于已,快然自足,不知老之将至。及其所之既倦,情随事迁,感慨系之矣。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犹不能不以之兴怀。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古人云:死生亦大矣。岂不痛哉!

赵孟頫摹版

前一段是叙事写景,这一段就是议论抒情了。叹人生一世,草木一秋。人虽不能长生不老,其悲愁喜乐却是殊途同归的!

每览昔人兴感之由,若合一契,未尝不临文嗟悼,不能喻之于怀。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后之视今,亦犹今之视昔。悲夫!故列叙时人,录其所述,虽世殊事异,所以兴怀,其致一也。后之览者,亦将有感于斯文。

据说是真迹拓本

随着“文”字的落笔,中华书法史上震古烁今的《兰亭集序》就此诞生!

《兰亭集序》,从内容到形式,具备了全部的审美因素。从书法角度来看,被誉为行书第一。文中每个“之”字都形态各异,或如虎踞山岩,或似龙盘云端,或像凤翔牡丹。

张晓伟摹版

集会之后,王羲之曾打算誊写一篇新的《兰亭集序》,却怎么也达不到集会当天带着酒意的水平。无奈地说:“此神助耳,何吾能力致。”

而事实未必就如其所言。创作的过程,或思如泉涌,如有神助;或苦吟良久,不能成文。

王羲之当时的状态就属于前者。

可惜,至今无人能欣赏到王羲之《兰亭集序》的真迹,看到的多为后人摹本。

关注“心潮逐浪高”,愿与大家共勉。

网站内容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立即删除!
Copyright © 鸾百科 琼ICP备2023010660号-6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