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当前位置: 首页 > 历史百科 >

民国时期的“大帅”,究竟是什么军衔?是否比得上大将军

10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4-07-26 11:45:42    

近些年来,电视上出现了不少关于民国战争的热门电视剧,在这些电视剧中我们经常能听到这个人是什么大帅,那个人是什么大帅,听完之后,我们都觉得这应该是他的一个官位职称,或者是一个军衔称号。例如东北王张作霖被称作“雨帅”,吴佩孚被称作“玉帅”,张宗昌(字效坤)被称作“效帅”,像曹锟更是自称为“老帅”,以示比“大帅”更高。



这些“大帅”不仅听起来感觉特别霸气,而且还能彰显高贵的身份称号,乃至有人认为“大帅”一定是很高的军事军衔,但事实上,许多人并不知道,大帅压根就不是正式称呼,而且没有这个官衔,甚至只要满足了1个条件,不少人都可以称自己为“大帅”。

大帅这个称呼起源于北洋时期,当时的北洋军阀诞生于清末,原本北洋军衔里面最高的只是上将军衔,哪怕南京国民政府延续了北洋军制,也没有元帅军衔。不过那时候北洋军阀的许多的东西都保留了清朝的一些旧俗。虽然当时已是民国,但在这些经历过晚晴的军阀心中,传统的等级观念自然是不可缺少的,他们总喜欢部下尊称自己为“大帅”以讨得自己欢心。其次当军阀彼此之间称呼时,都会客气的以“某帅”来称呼,这有点类似于当今社会,交际场上互称几声刘总、赵总、李总等。



那么如何才能称之为“大帅”呢?对于当时的人来说,只要他们担任督察以上的职务,他们就可以被称为帅了。但是要称呼一个人为大帅,仅仅只需要满足一个条件,这个条件是什么呢?

首先,他必须要是一支独立军队的领导人,也就是说得有自己的军队。北洋军阀时期,各省的督军基本称得上是割据一方的土皇帝,他们的手里头把握着一个地方的实权,在那个混乱的年代里,哪怕是中央的命令也对他们无可奈何。因此,如果这个人是军事领袖,哪怕其职位不是特别的高,他也可以被称为“某帅”。反过来,就算其军队人多势众,但如果不归其独立调动,仅有领导权,那么是不能够称之为“大帅”。比如琼瑶小说改编的电视剧《情深深雨蒙蒙》中依萍的父亲。虽然他手中没有多少军队,甚至他后来战败丢掉了不少手下,但他还是会被人称为大帅。



综上所述,从上面的描述中我们可以发现,要想有大帅这个称号,你只需要有自己的独立军队就行了,无论这支军队里有多少人。当然啦,像那些小地方的军队,哪怕其头目自称“大帅”恐怕也没几个人知道,只有像张勋、张作霖、曹锟、吴佩孚等大军阀,才有机会被人知晓其“大帅”称号,比如民国时期有位叫赵傥的军阀就自称为“大帅”,但恐怕没有多少人会记得这位“大帅”。

另外还有一个事情就是,大帅不仅可以作为尊敬的头衔,有时候还可以贬损人,比如当初非要复辟清廷的张勋,因为一直拖着辫子不剪掉,就被人讽刺称为“辫帅”,而人称“东北王”的张作霖,因为早年在东北当过土匪,一身匪气,而东北素来称呼土匪为胡子,他则被人暗地里嘲讽为“胡帅”等。



此外,需要特别说明的是,民国政府中虽然没有“大帅”的职称,但却有“大元帅”的名号。北洋政府成立后,历届大总统均兼任“陆海军大元帅”,像袁世凯、孙中山就曾任过“中华民国安国军政府陆海军大元帅”,不过袁世凯的大元帅礼服肩章圆盘上缀有四颗金星,而后面就任“大元帅”的黎元洪、曹锟、张作霖仅佩戴三颗星礼服。

网站内容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立即删除!
Copyright © 鸾百科 琼ICP备2023010660号-6

返回顶部